
讲好工匠故事|孜孜以求 初心不忘——记我院优秀毕业生、山东省金奖烹饪名师王强
发布时间:
2023-11-10 18:04
来源:
宣传统战处
近日,学院组织开展优秀毕业生回校演讲活动,王强站在讲台上,向大家分享了他如何从一名技校学生,成长为餐饮名厨的故事。
威海技师学院2000届烹饪专业毕业生,现为石岛宾馆餐饮部副经理,主厨。多次荣获山东省金奖烹饪名师、山东省餐饮行业最佳厨师长、威海市有突出贡献的技师、威海市技术能手、荣成市首席技师等荣誉称号,曾获第六届全国海鲜烹饪技能大赛热菜金奖、第七届全国烹饪技能竞赛中餐热菜铜奖、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大赛中式烹调师一等奖、威海市职工技能竞赛月活动技能大赛中式烹调师第一名、荣成市餐饮行业技能大赛中式烹调师二等奖、荣成市海鲜美食大赛二等奖、荣成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式烹调师一等奖等20余项奖项。
初学烹饪 勤学苦练方为真
上小学的时候,王强就经常在姥爷做饭时给他打下手,也因此对烹饪产生了兴趣。1998年,15岁的王强进入荣成技工学校(威海技师学院前身),跟随刘杰明、张忠武、闫顺红、陈吉洪等老师学习,开始了他的烹饪生涯。刚入学时,王强跟其他同学一样,都是从基本刀工开始练起。圆圆的土豆、长长的萝卜、各种各样的蔬菜,都是他们练习刀工的素材,每天切出来的各种丝儿能装满几个麻袋。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王强很快就在一群学生中脱颖而出,被推荐去参加威海市的烹饪比赛。
为了备战比赛,王强和其他两名学生一起选择寒假留校训练。数九寒冬的天气里,王强已经不记得洗了多少菜,切了多少菜疙瘩,印象中最深刻的,是长时间浸泡在冷水里发红长冻疮的手,不间断练习中手指抵刀磨出来的肉疙瘩,还有那一堆堆长短相同、粗细一致的土豆丝。日复一日的训练,为日后王强参加各类竞赛屡屡获奖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了基本刀工的练习,王强还要学习冷盘的拼摆、面点的制作、菜肴的烹调等,跟着老师一起学习原料产地、营养学、成本核算等理论知识。提起烹饪,他滔滔不绝:“那时候跟在老师后头学,只要是老师教的各种烹饪技巧,我都会一遍遍练习,直到烂熟于心,遇到不懂的就马上向老师请教。年轻人不要害怕困难,只要勤学苦练,每一步都是通往成功的阶梯。”
职场新人 勤勤恳恳求进取
2000年,刚毕业的王强被分配到了石岛宾馆工作,本以为在学校表现优异的他可以很快胜任所在工作岗位,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刚来实习的时候,觉得自己什么都会,但是和师傅们一起干活才发现手速、技法都有差距,被骂是家常便饭。”沉下心来的王强迅速调整好心态,客人少的时候,他就拿着一些边角料,练习剔花刀、拉肉丝、剁排骨,并向师傅们虚心请教;每天早上总是第一个到岗,磨好各个砧板上的菜刀,给师傅的水杯打满水,切好葱姜蒜,等师傅上班以后再跟着打下手。工作前三年,他勤勤恳恳,最忙的时候一年只休了9天假,把一腔热忱都投入到了厨房之中。
2006年,表现突出的王强被选送至企业北京办事处工作和学习。到了北京的王强更加如鱼得水,在这里,他与各大酒店的大厨们一起学习,互相交流心得体会,获益匪浅。他白天工作,晚上做笔记,如饥似渴地学习大厨们的丰富经验,将他们的饮食精髓融入到胶东菜中,烹饪技术有了质的提升。2009年,抱着发扬壮大胶东菜的想法,王强放弃了北京优渥的待遇,继续回家乡荣成工作。
潜心研究 勇于创新促发展
“作为一名厨师,不能只会做别人都会做的菜,更要会做别人不会做的菜。”工作20余年,王强尤为重视新菜品的研发工作,努力探索新形势下菜品的新途径。“我会在不同的时期,根据实际食材的特点,研发适合餐饮市场需求的食物。”比如近年来健康饮食兴起,王强带领自己的团队迅速推出绿色食材、野生食材制品,收到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跟老师刘杰明一样,王强最大的梦想也是把胶东菜发扬光大。“有时候在外面吃到一道好吃的菜,我都会想怎么能把这道菜和胶东菜结合起来,变成我们自己的特色。”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会下意识地留意新菜品、新样式。有一次外出学习,看到南方的鱼丸做得鲜美Q弹又滑爽,他就琢磨能不能用胶东食材把它做出来,便拍了视频回来一帧一帧地回放,天天地盯着看并一次次试验。经过反复试验和调整,终于做出了让自己和顾客都满意的鱼丸。凭借着这道鱼丸,王强在当年山东省旅游饭店行业服务技能大赛上获山东省金牌菜品荣誉。他还以胶东特产海参为原料,研制出了一道炸制海参“胶东春卷海参”,其因外酥里嫩、参不出水、馅料丰富,一举斩获2013年“荣成特色菜品”“威海创新菜品”、2014年全国海鲜烹饪技能大赛热菜金奖。
演讲的最后,王强寄语广大烹饪学子:“菜品的创新离不开传统技艺的传承,希望同学们能够沉下心来,发扬传统,磨炼技能,争做餐饮行业的时代新青年。”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