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技师学院2024年工作总结


威海技师学院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十四五规划落实的关键一年,也是学院“建设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高水平职业院校”的攻坚突破年一年来,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大抓经济、大抓基层、大抓落实的总体要求,持续推进“三转一开放”的办学思路,在高质量党建引领、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效能体系治理等方面抓早、抓实、抓落地,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实质突破,圆满完成了全年主要目标任务。

一、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走实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校长)负责制,成立了威海技师学院、威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联合党委,制定了联合党委主要工作职责、联合党委会议事规则、院长(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细则,推动党建与学院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确保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领导作用充分有效发挥,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建立了联合党委成员联系党外知识分子、师生座谈会等制度,深入了解师生生活、学习的急难愁盼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二)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积极组织开展好党纪学习教育,累计组织党纪学习读书班、党员集中培训、领导干部讲党课、校外专家报告会、支部主题学习以及观看警示教育片等活动20余次,引导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组织党员、干部赴威海廉政警示教育馆、威海监狱等实地接受警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牢党纪观念,严守党纪红线。

(二)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夯实。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确保学校党委在重大工作中政治引领、把关定向作用发挥更加充分,主体责任更加夯实。党委会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全年召开党委会31次,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12次,确保党的领导在办学治校、教书育人中全面发挥作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学习班、宣讲、培训等活动,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学院落地生根。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分析研判,召开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会、意识形态专题会、意识形态联席会等会议9次,切实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意识形态工作格局。

(三)基层党建工作进一步提升。深入开展党建品牌创建活动,大力实施“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实施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申报了“校企党建联建,推进产教融合发展”项目。做好党支部建设标准、操作规程和达标评价工作,规范党员发展、党员评议、党员社区报到,开展深化“支部争星、党员争先”活动。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走访慰问困难党员6人。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一)工学一体化改革走深走实。机电一体化技术、烹饪(中式烹调)2个专业获批为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建设专业。6年预备技师、5年高级工贯通培养模式落地落实,贯通招生比例达到96.3%;成立了以教研组长、技能大师为核心的创新团队,建立了实习课程任务化、项目化清单,专业实习课程比重均在50%以上。不断优化“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研”教学模式,完善“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梯次培育和选拔机制,赛训结合,以训提能。师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70余人次,先后获得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山东省青年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等奖项35个。

(二)专业结构与特色更加鲜明。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点优化现有专业结构聚焦威海高新技术产业、数字经济以及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整合提升了计算机网络应用、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等专业能力,增设了健康管理与服务专业,当年招生110人。以智能制造为龙头带动、现代服务和中西餐饮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初步建成。

(三)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全员育人导师制,牵头制定《威海技师学院、威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咨询委员会章程》,成立了威海技师学院、威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咨询委员会。制定《关于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月活动实施意见(试行)》,以“一月一主题”为目标,组织开展了“学习雷锋月”“爱国卫生月”“技能风采月”等主题教育活动;推进班团一体化建设,组织学生开展美德信用大集、敬老孝亲、“青绘新风”等系列志愿活动,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涵。

(四)人才引育渠道进一步打通。充分论证、规范程序,量质并重完成12名教职工的招聘工作,进一步完善优化了育人队伍结构。聘请20余名企业高管、高级技术人员、企业骨干和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授,承担相关教学任务或指导教师实践培训;聚焦教师能力培养,开办“工学一体化”师资培训班4期,培育工学一体化教师65名,组织教师到生产一线实践锻炼10余批次。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组织教师到企业、高校、行业协会等参加培训13批次34人次。

(五)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形成。与联桥集团共建“联桥国际学院”进入实际运营,3个专业的国际留学班已招生120名学生,积极探索对外开放的新途径、新模式,逐步构建以理念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创新国际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技能人才;与韩国富川大学、大德大学签署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在教育资源共享、课程共建、学生互访等方面的沟通协调机制。首届中韩(山东)技能人才交流合作大会顺利召开,来自韩国及省内14所学校73名学生在我院举办了系列技能交流展示活动。

(六)招生就业再上新台阶。各层次招录学生总数达1020人,同比增长了8%,生源结构实现了从初中、高中到高职高专的跨越。深入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开展“访企拓岗”行动,走访企业30余家,新增4个企业订单班,15家优质就业实习基地,与卡尔电气、康派斯房车、泓淋电力等15家企业就打造教学实训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开展合作,开拓就业岗位400余个。

三、优化校企合作机制,推动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一)校政企合作走深走实。成立工作专班,推进荣成市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建设,投资5000万元的基地大楼5月底完工,年可实现各类人才培训3500人。获批中央“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项目资金350万元正式到位,建成了6个数字化实习实训平台;推进与行业龙头企业协同育人,构建“学生共招、过程共管、人才共享”的合作机制,与香港亿和共建的“亿和产业学院”、与天力电源共建“天力科技产业学院”正式运营,实行校企一体教学,以工作过程设计教学环节,实现教学课堂、实训场地与生产车间无缝衔接。

(二)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充分发挥教学品牌和资源优势,打造面向社会的公共培训基础平台,通过与区市、行业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精准开展人才培养、职工培训、就业辅导等工作。积极对接威达集团、金陵船厂、三星重工、昊阳集团等重点工业企业,举办电工、钳工等10个职业的技能培训班21个,培训2000余人次;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项目(工种)10个,进行职业技能认定700余人。开展了退役军人培训、农村及社区公益培训等系列项目,培养一批适岗能力强、技术素质高的技能人才。

四、理顺统筹管理机制,推动两校融合不断创新

(一)成功实现学院整体搬迁。针对学院原校区办学条件不达标等实际问题,从全市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深入开展调研,提出了“与威海中职合并,实行一园两校、统筹管理、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经市委市政府决策,成功实现了学院的整体搬迁,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理顺校园管理体制。学院搬迁后,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创新性地成立了两校“联合党委”,整合两校班子、行政管理部门,设立了高效的领导决策机构和运行管理机构,选拔71名年富力强、有担当、有座位的优秀干部担任中层负责人,营造了稳定良好的校园管理氛围。

(三)推进法治校园建设。重新理顺完善各项制度,优化工作流程,规范各项制度,制定了《物资管理与使用办法》《实训耗材管理与使用办法》《师德考核实施办法》《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试行)》《食堂财务管理办法(试行)》《教职工请销假制度》等系列制度文件10余项,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内部治理结构不断完善。

(四)整合共享办学资源。对两校原有实训设备和场所进行优化整合,对数控加工、机电、焊接等实训车间进行改造升级,整合数控机床100余台,改造机电车间15个,优化烹饪实习设备50多台套,实现了实训资源的高效共享。